> 科技 >

当“反专家”成为一种舆论正确,我想为真专家辩解_天天精选

时间:2023-04-28 09:00:14       来源:今日科学

陈自强(湖南工业大学)


(资料图)

感觉不对劲已经很久了。

专家“砖家化”的大潮,在过去的半年发展得尤为迅速,稍微一搜索,就能出来无数条带着“专家建议”的新闻,不出意外,留言区充满了如“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专家要不要去看看病”这样的戾气。另一边,因为正经历着大学教育,笔者怀着仰慕之心,对一些大师也有所了解,他们知识广博,又十分谦卑,吸引着我尚且稚嫩的灵魂,令爱智之人神往。这种专家的反差,让我十分困惑,到底谁才是专家?

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曾提出一个概念——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与真实的客观环境有所差别,是指媒体向我们介绍的世界,但由于难以发觉,我们常常把媒体介绍给我们的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笔者发现,“反专家”这种大潮,也是从网络媒体开始,通过报道部分“专家”的雷人雷语,引发对专家的口诛笔伐,直到现在,“反专家”俨然成为一种“舆论正确”。

但笔者对这种舆论正确抱有怀疑,也想为那些吸引着我灵魂、走在人类思考最前沿的专家辩解。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专家”提出的建议毫无营养与远离民众,难道不能骂?这种逻辑没有问题,但前提还需推敲。首先,那些打上专家“标签”的人真的算得上专家吗?还是一种“拟态专家”?其次,浓缩称“专家建议……”这样的词条之后,与专家的本意相差多远?

2011年,网友的一段言论曾经引发了热议,他是这样写的“地震你也懂,海啸你也懂,核污染你也懂,食盐储备你也懂,国民素质你也懂,利比亚局势你也懂,英法利益链你也懂,空袭打仗你也懂……你以为自己是的哥啊!”这几乎算是公众反“拟态专家”的先声,社会学者布尔迪厄曾在《关于电视》中将这种所谓的专家称为“快思手”,他们频繁上电视走穴捞金,不熟悉的领域也频频发声,布尔迪厄认为,这种快思手会将真正的专家挤出场,意味着大众的认知水平有被拉低的威胁,也是一种商业逻辑通过电视和“快思手”改变大众的思维方式和逻辑。

是的,正如钱理群先生给自己设定的边界,绝不在超越自己专业的领域发言,任何一个专家都只是某一个领域的行家,在自己所专的领域之外,则不是专家;而“快思手”翻车也是一种必然。另一方面,有一定的职务,“大学××研究员”“××独立经济学家”……就能当得起“专家”二字吗?“高楼易起,大师难求”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向学生们演讲道“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大师之谓也不在于几行都列不完的职称,而是提供的真智慧,真权威。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消解权威,尤其是通过“娱乐化”“低俗化”的方式。这两天,性别车厢的话题很热,媒体也就这个问题采访了一位专家,最后专家的一大段回答变成了“专家建议年轻女性要学会与狼共舞”这一词条,最后被骂上热搜。这个词条会引导公众认为专家建议女性面对威胁还要默默忍受,但这样想则完全背离了专家的本意,也误解了“与狼共舞”的意思。

专家本意是反对由“性别车厢”衍生出来的部分人“不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年轻女性要多积累社会经验,学会与狼共舞。什么是与狼共舞,多指的是周围有危险,要提高警惕,这不只是女性,是任何一个人社会化必须完成的课题,因为即使最好的法治环境,也远远不能禁止恶。这是媒体制造“拟态专家”的又一个手段,既曲解本意,消解权威。

这样看来,公众厌恶的一是招摇过市、走穴捞金的“快思手”,二是被“娱乐化”“流量化”消解、误解的专家,总的来说,他们都不是真正的专家或专家本意,但真专家却成为真正的受害者,被迫噤声。不难发现,网络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邀请专家发言的底层逻辑,是媒体公众利器的属性,要求推动专家“还学于民”,推动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但我们发现有些媒体在具体操作上,却罔顾了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媒介在寻找权威、选择权威、采访权威、表达权威等过程中,要遵循科学和传播规律,遵循公关利益的最大利益原则。

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有差距,拟态专家与真专家有差异。我们需要来自专家的建议,但也反对假权威制造雷人雷语。娱乐了这么久,该给真专家正名了。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