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科技成果“先尝后买”值得一试

时间:2022-11-16 16:08:52       来源:今日科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为解决中小企业使用高校科技成果渠道不畅、许可费用高的问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园)先行先试,公开发布417项可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许可给中小微企业的专利。

高校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不充分,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技术供给不充分,都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供需难以对接,当然有很多现实原因。不少小微企业家底薄,负担专利许可使用费相对吃力,“前景未明”时更不敢轻易冒险;对科研机构来说,也担忧自己苦心研发的成果卖亏了。双方各自纠结,一来二去便陷入了死循环。如今,相关方面推行“先使用后付费”,并引入担保机制,可谓正当其时。如此一来,企业“延期支付”,缓解了囊中羞涩之苦,第三方担保下,科研院所也少了无法拿回成本的顾虑。而且,后者还能根据专利数量、许可实施成效等获得相应奖励。门槛降低了,互信增强了,自然能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迈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走向广阔的市场。

好政策解决了现实难题,也留下了思考空间。我们常说科研“九死一生”,具有高风险性,科研人员得有耐力、有韧劲以对抗各种不确定性。但从更大范围看,科研的成本不仅在于前期研发,从想法到市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整个过程其实都风险重重。就拿从“样品”到“产品”必经的中试环节来说,若中试成功,则皆大欢喜,可万一失败,成本该由谁来承担?结果就是避险意识下,技术转让方和受让方都不愿意出钱。从这个角度看,避免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就必须丰富政策选项,拿出真金白银支持,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成本谁来担,以此对冲风险,打消各方的后顾之忧。

北京作为科技创新高地,一直在鼓励科研、促进转化上下功夫。从率先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赋予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到打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在京转化堵点;再到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全链条服务的知识产权保险北京模式……方方面面的举措之下,形成了技术创新端和产品供给端的紧密配合。但也要看到,难点和梗阻依然存在,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功能单一,提供信息服务不及时、不准确;科技成果转化一般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高,难以从常规的商业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破解种种问题,仍需不断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构建起、维护好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环境。

成果好不好,用过才知道。“先使用后付费”是一个好的开端,启示更多部门、机构打开思路,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目标。 (关末)

来源:新京报 关末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科技成果 小微企业 后顾之忧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