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众多湖泊”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舆论热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带给人们哪些思考?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
【资料图】
陈亚宁介绍,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出现了大量“沙漠湖泊”是突发和偶发现象,由极端气候水文事件所致。实际上,若想维系沙漠中的自然湖泊和一定水域面积,需要有稳定的水源补给,而这些临时形成的“沙漠湖泊”,则由于下渗和蒸发,过段时间就会消失。当然,未来塔克拉玛干沙漠可能还将出现类似现象。
事实上,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湖泊”的报道并不鲜见。今年夏季,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过暴发洪水冲走石油设备等新闻事件发生。不过,以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降水常年维持在50到8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2000毫米,这才是其基本的地理特征。
陈亚宁指出,西北干旱区降水基数很低、蒸发能力很强,降水的增量不足以抵消温度升高、蒸发加大所致的失水。在没有外来水补给的情况下,不久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的水塘很快就会消失,更不会由此出现新的绿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新疆降雨量确实有所增加。自1998年至今的20多年里,相较之前的30年,西北及中亚干旱区温度升高了约0.9到1.1度,其间降水也呈明显增加趋势。根据日前出版的《〈新疆区域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20〉决策者摘要》显示,新疆区域年降水量以每10年10.1毫米的速率增加,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是中国降水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之一。
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变暖、水循环加剧,到本世纪中叶,一些大中型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来水量将处于高位震荡。与之相对的,一些小冰川补给的河流会因冰川消融殆尽而出现“冰川消融拐点”。随着冰川加速萎缩,将会减弱其对河川径流的自然调节功能,造成水文波动增大、水资源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
陈亚宁认为,西北干旱区是一个资源型缺水大区,同时存在工程型缺水、结构型缺水和管理型缺水问题。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最关键的自然要素,人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难得的“洪水”。
如何把“洪水”资源化,提高利用效率、做到趋利避害?陈亚宁说,譬如今年这样的洪水,可以针对其特点采取“引洪灌溉”等措施,有计划地对一些重点胡杨林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伴随全球变暖和极端水文事件,水文波动和水资源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强,我们要积极应对,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对水资源的管控能力,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益于党的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新疆绿洲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近年来,新疆实施了一系列高效节水技术,推广了新的种植技术、种植模式以及改良种子优良品种,绿洲面积不断扩大、绿洲生产力大幅提升,粮食、棉花连年丰产。同时,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极大提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荒漠化治理应顺应规律、尊重自然。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新疆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向世界干旱区源源不断提供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方案。”陈亚宁表示,新疆要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草则草、宜沙则沙”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水定地、以水定城市、以水定绿、以水定发展。只有大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实现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赵明昊 王艺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