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海南三亚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大型古代沉船文物遗址,文物数量巨大,保存相对完好,年代为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
一号沉船遗址点
(资料图)
据悉,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我国南海海域执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学考察和深潜作业时,于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大型海底沉船遗址,并及时通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
一号沉船遗址点
两处沉船分别被命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二号沉船。其中,一号沉船遗物以瓷器为主,推测文物数量超过10万件,根据出水文物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利用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潜载测深侧扫声呐获取了沉船区域水下全局分布图,为快速厘清文物分布范围、测绘基点选址及文物保护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数据图像支撑。
二号沉船遗址点
二号沉船遗物以大量原木为主,初步研判是从海外装载货物驶往中国的古代沉船,时代约为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两处沉船文物数量巨大,时代比较明确,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这一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一号沉船遗址点
据悉,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深海考古迅速起步,取得了重大进展。2018年4月、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在西沙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实施两次深海考古调查,发现若干沉船和遗物点。
二号沉船遗址点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科学部副主任陈传绪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自主部署研发的船载多波束系统、应急救援打捞作业工具、水下无人探测平台等系列技术和装备,为深海文物水下发现打捞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将利用“探索一号”和“探索二号”科考船,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和“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以及“狮子鱼一号”无人遥控潜水器等载人无人平台装备,在沉船区开展多类型的探测、取样和文物提取工作。针对文物现场观察和文物提取的特殊要求,将利用载人无人潜水器,配合使用新型力反馈柔性机械手、潜载吹沙清理装置等,对海底文物进行无损的保护性提取,对被沉积物覆盖的关键文物进行水下清理方便考古学家进行原位观测。同时搭载4K、8K摄像,对水下文物现场进行高清拍摄。
“深海勇士”号开展下潜前的布放作业(所有图片均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提供)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将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用一年左右时间,分三个阶段实施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古代沉船遗址考古调查工作。
其中第一阶段将从5月20日持续至6月上旬,使用载人潜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围,对沉船遗址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资料采集和考古记录工作,适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以及海底底质等科学检测样本;第二阶段、第三阶段计划于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实施。考古调查工作结束后,将科学评估沉船保存状况和技术条件,研究提出下一步考古和遗址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