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2月2日,湖北武汉。在高校体育课双人伦巴舞考试现场上,两名同学专注舞蹈动作,表情严肃,“没有感情全是技巧”。网友纷纷调侃:“这舞蹈全是学分和走位”“跳出了包办婚姻的感觉”等等。(12月6日 湖北之声)
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大学生,仅靠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动作技巧已经很不容易,确实不必在舞蹈情感投入上要求太过严格。但透过考试本身,从网友的评论中也反映出了如今高校教育中存在着“以成绩和学分”为导向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自身能力和素养,“赚学分”式上课不可取。
在大学中,部分体育课以选课的形式开展,学生按照自己喜好选择不同课程,并在期末通过理论或实践考试获得成绩和学分。选修课本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多尝试和探索的空间,让大家能够结合个人兴趣进行学习。但不知何时,许多大学生在选择课程时考虑的并不是“我感兴趣吗”,而是“老师管得严吗”“考试容易通过吗”等等。
有人认为,大学生学习专业必修课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艺术、体育等“水课”拿到学分就行,如果这类课程也要较真,是在给大学生添负担。诚然,选修相较于必修课的重要程度低一些,但并不代表可以理直气壮地“混日子”式上课,“前十几周划水,期末紧急冲刺”的学习不应提倡。
学业之外,很多大学生都会学习乐器、参与各种活动等,为何这些同样需要花费时间的事不会成为负担,而一周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选修课却让学生叫苦连天?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把课程与自身兴趣和发展相联系,仅仅“为了上课而上课”。真正给大学生添负担的,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学习内容,而是为了通过考核所做的准备和随之产生的压力。
以学分、绩点等方式来衡量学习成果无可非议,但不能本末倒置。学分制度可以被用来督促学生积极学习、全面发展等,可如果使其在评价学生时起到过于重要的决定作用,就容易把“赚学分、拿好成绩”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反而使他们忽视了教学内容,违背了教育的初衷。长此以往,也容易产生大学生毕业时“空有文凭而无实际本领”的现象。
要想扭转“学分至上”的高校教育风气,既需要大学生自身转变态度,跳出“应试教育”的固有思维,珍惜受教育权,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同时高校也要完善和改进考核制度,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不以单一标准“一刀切”。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还可以丰富课程种类,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空间,让每一堂课的开展都有实际意义。
来源:红网 刘一诺(郑州大学)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