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媒体报道,近些年我国儿童抑郁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但家长与教师对此了解可能并不充分。一些家长认为抑郁症不会发生在儿童身上,或将儿童抑郁症的症状误解为逃避学习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错过干预的最佳时机。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儿童抑郁问题,深入了解其特点、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儿童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其症状表现可能不那么明显,并且可能因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影响也比较多样化。在身体方面,儿童抑郁症可能导致身体不适、食欲改变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功能;在心理方面,儿童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我评价过低、自卑、焦虑、恐惧等问题,影响儿童的社交能力;在学业层面,抑郁症儿童可能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产生行为问题等。
与成人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不同,儿童抑郁症往往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这种差异容易让家长对儿童抑郁症有误解,着急下结论,认为孩子学习不用心、性格孤僻。
相比于成人抑郁症患者,儿童通常不太懂得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多的是通过行为变化表现出来,如情绪波动、烦躁不安、失眠、食欲改变、社交回避等。这使得儿童抑郁更为隐蔽,也更为危险。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了解常见的儿童抑郁症症状和迹象,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
早期干预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并阻止抑郁症的进一步恶化,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事实上,早期干预不仅有助于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并对未来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支持。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两大支持系统,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及时的沟通和合作可以帮助孩子得到更早的干预和治疗,降低问题的严重程度。在抑郁防范阶段,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支持、理解和尊重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技巧,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绪波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可以形成有力的防线,帮助孩子抵御心理压力,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抑郁症状在不同环境或不同时间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如一天之中严重程度通常并不相同,晨起更为明显,晚上相对缓解。儿童在家庭与学校也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绪状态,这有可能导致家长与教师对儿童状态判断的偏差,从而延误抑郁症的诊断。因此,学校与家庭保持良好沟通,共建儿童抑郁情绪预警系统是儿童抑郁症防范的重中之重。
客观来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儿童抑郁症的重要手段。孩子们应该学会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与他人交流,掌握应对压力的方法。简单的心理健康技巧,如拉伸运动、冥想、深呼吸、画画、听音乐等,都有利于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赋予孩子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同时,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社会环境的挑战,教导他们辨别信息,保持积极的心态。
了解儿童抑郁症,助力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应该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对抑郁症的误解和歧视。媒体、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都可以发挥作用,推动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作者系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