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以赛事为引领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时间:2023-08-14 15:14:24       来源:今日科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鲁迅美术学院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挖掘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自身专业特长相结合的潜能,着力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计算机通识课程。


(资料图)

如今,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能力已成为数字化时代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机与美术领域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深入,社会对于高等美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也会随之升高。然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面对艺术复合型、数字化以及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性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从课程设置理念上看,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从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看,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没能很好地突出高等美术院校计算机通识课程的艺术特性;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文科建设语境下,鲁迅美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引领高等美术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指导,对以艺术生为对象的高等美术院校计算机通识课程的课程性质、体系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以计算机设计大赛为驱动,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为课程建设纲领的计算机通识课程改革与建设方案。课程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以计算机设计大赛为引领,着力于促进计算机领域与美术领域交叉融合,致力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美术创新创意能力。

课程建设理念

鲁迅美术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于新文科建设,对标美术专门人才计算机能力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社会需要的具备美术和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建设课程。

首先,在文化传承导向下致力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计算机通识课程体系构建。将高等艺术院校计算机通识课程与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相结合,在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掌握美术流派的风格、技法和传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助力文化传承。

其次,以计算机设计大赛为引领,创新以计算机和美术为中心,探求致力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融合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力求将美术教育范畴内的自然科学、社会历史、艺术和文化作为融合素材与计算机学科适恰融合,进而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再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构建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的教学模式。借助数字化的多媒体工具,辅助学生体验、欣赏和表现涵盖美术教育知识、技法和审美态度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创意表达能力。

课程建设成果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面向本科生的专业权威赛事,其竞赛内容紧扣高校教学实际,又涵盖了高校各个学科门类的计算机教育实践,其“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竞赛目的和“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的竞赛理念,引领着学校新文科建设语境下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建设。

近年来,学校通过以计算机设计大赛为课程导向,结合课程教学实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专业素养,与鲁迅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师一道授业解惑,将学生需要学习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专业素养和国学审美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将计算机设计大赛的比赛项目积极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并在微课与教学辅助、信息可视化设计、数媒静态设计、数媒动漫与短片等4个竞赛门类中取得了国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省赛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5名的成绩。其中的优秀作品,如微电影《你来我往》、纪录片《国锋》、微课《羲和说日》、信息可视化设计作品《少年可期》、海报设计作品《生命美学——五禽戏》等,不仅展现了学生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风范,同时彰显了兼具科技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这些作品既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教学成果,也引领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创作方向,同时也成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这些作品虽然仅是课程建设初期激起的一些浪花,但是却坚定了教师团队“以计算机设计大赛为驱动,促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唐永华 刘鹏)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