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死亡微笑”引官司?请跳出表情符号带来的情绪内耗

时间:2023-08-03 09:16:44       来源:今日科学


【资料图】

张启阳(四川传媒学院)

近日,在上海一家教培机构工作的小刘突然被公司开除,理由是她言语粗鲁,辱骂同事,严重损害公司形象,对此,小刘表示自己发表过激言论的原因是同事给她发了一个“死亡微笑”来嘲讽她。因此,小刘提起了仲裁及诉讼,结果一审败诉。最终,在二审法官的努力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教培机构解除与小刘的劳动关系,考虑其目前的生活状况,同意给予小刘2万元的补助。(8月1日 光明网)

在这起事件中,微笑表情作为蕴含主要矛盾的要素出现。在同事看来,微笑表情可能只是示好、缓解气氛的方式,但对于90后的小刘来说,微笑表情却被冠上“死亡”的名号,是传达嘲讽的意味。对表情包理解的冲突与矛盾,更是不同年龄人群的认知差异,是互联网文化更迭的激烈碰撞。

不可否认,互联网时代下,伴随着QQ、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日趋成熟,表情符号已经成为了线上沟通的新“语言”,甚至常常承担着补充说话者情绪与含义的作用。但无论如何,表情符号都无法代替文字本身附有的含义,更无法代替说话者本身的实际情绪。一来,表情符号的使用有其局限性,普通的经典emoji以静止的形态输出,无法承载复杂的信息;二来,表情符号的使用受到个人习惯影响,说话者在使用时可能不会对表情符号的选择做出过度斟酌与思量。仅仅凭借文字的补充物图案,不具备完成基本传播与沟通的能力。将表情符号单拉出来理解,并为此大动干戈,毫无必要也毫无意义,更何况是建立在友好的表层含义基础上,并没有达成统一定论的微笑表情。

理解差异很难避免,但对于表情符号的理解异化,确实在近两年频频出现。除微笑表情外,委屈、可怜、悲伤等表情都曾被视为阴阳怪气的方式,这些“新潮理解”在互联网原住民一代中已经达到一定共识。对于“死亡微笑”这一说法,不少网友认为,微信中的微笑表情下半部分展现出压抑的抿嘴笑,而上半部分眼部视线下移,显然是假笑,故无法被理解为喜悦或示好,伴随着文字同步出现,带给接受者的只有负面的情绪价值,甚至会带有不屑一顾的嘲讽含义。这种理解有其合理性,但却不是所有人的共识。对于更多的70后、80后来说,从刚刚接触网上聊天的互联网发展初期,到现如今高度发达的网络通讯环境,微笑表情始终只承载着示好的意义,他们习惯于使用这种最简单直接的表情符号,年轻人最爱用的笑哭、抠鼻反而是一种表达的负担。这种理解的差异和异化,可能受到 “丧文化”影响,也可能得到了新媒体的催化和加持,但无疑每一种理解都有所依据,对于表情符号的认知应当跳出自身固有的刻板印象。

回到事件本身,小刘认为让她发表过激言论的,是同事发来的“死亡微笑”,但是不难看出,“死亡微笑”只是导火索,而真正令小刘爆发的是与同事积压已久的矛盾,工作中的细节很难了解,但只要持有一种有来由的偏见,微笑表情在理解时就很难变得单纯。所以,微笑表情固然有理解差异,但即便存在区分,也能够被大部分人理解和包容。而让当事人无法理解和包容的,是尚未解决和消化的负面情绪,是关键时刻缺位的理解和沟通。职场环境中,矛盾和误解不可避免,能够解决问题的,只有直面问题。勤于当面沟通,交流开门见山,不仅能有效防止信息传达过程中的衰减,消解误会,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心思敏感细腻的人来说,因为有差异化的理解,表情符号带给人的情绪消耗常常是成倍多于普通人的。学会提高应对线上聊天的钝感力,学会从好的方向去思考,其实很困难。因此,多使用文字,及时消解小误会,解决每一个小问题,才能避免焦虑、害怕等情绪的滋生,避免职场上情绪失控的尴尬局面发生。

互联网在发展,不同的人对微信表情的理解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所有人对表情符号的认知不会达成统一。当我们放下成见,直面问题,或许会发现,“死亡微笑”真的只代表微笑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