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高校要求推免生报本校须有底线原则-世界微资讯

时间:2023-07-04 15:21:01       来源:今日科学

张端鸿


(资料图片)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近期,各大高校的全国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校陆续拉开帷幕。这意味着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进入了紧张的对决阶段。

在这一阶段,国内高校在暑期学校、预推免、考研招生等环节都将展开激烈的研究生生源争夺。它们既希望能放眼全国,招收到尽可能多的优秀生源,同时也希望采取一些措施留住本校的优秀生源。为了达到留住本校优秀生源的目的,有些高校或学科甚至对学生争取推免外校进行限制,要求他们必须报本校,这种措施引发了一定的争议。

在推免生的问题上,如果站在学生角度,他们是有着多种考量的。

第一,考量的是学校和学科声誉。只有选择推免到学术声誉更好的高校和学科,才更加有助于自身未来的学术发展。当然,这意味着要跟本科阶段熟悉的老师中断合作、面对更大的竞争风险。

第二,在推免时选择报外校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获得更广泛学术交流和拓展学术资源的机会和学生追求多元化的学术经历。但对不喜欢变化的学生来说,留在本校意味着拥有熟悉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报外校则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

第三,在推免时选择报外校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更高的平台、更好的机会必然意味着有更多竞争者。对于绩点优异的本校生来说,报本校可减少竞争。

第四,学生会通过跨专业的申请,平衡学校和学科的选择。学生很有可能会放弃热门的学科而优先进入层次更高的学校。

从高校角度看,如何对待本校推免生有着各种不同的心态。目前全国具有保研资格的高校不到400所,这些高校可能会有四种心态——第一种是既想从全国吸引最优秀生源,也想给本校优秀生源提供机会;第二种是尽可能优先保证留下本校优秀生源;第三种是给本校生争取更好平台的自由,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本校保底机会;第四种则是鼓励学生尽力冲更好的学校。

具体而言,第一种心态的高校往往是顶尖名校,一个学科能收到成千上万份外校生源的暑期学校申请,本校生也是一流生源。第二种心态的高校往往是仅次于“塔尖”上的头部高校,对“塔尖”高校生源吸引力不足,本校优秀生源还容易流失。第三种心态的高校往往是 “塔身”高校,它们很难留住本校生,但招生并不紧张。它们既要争取一部分外校生源,也希望留住一部分推免外校失利的本校生。最后一种心态的高校则基本是保研高校中的“塔基”高校,它们很少获得优秀推免生的渠道,主要靠考研渠道和调剂渠道招生。

从学科角度说,学科间的招生难度差异很大。热门学科和冷门学科、强势学科和弱势学科对推免生的吸引程度可能会相差很大。同一个层次的高校,其热门学科可能会收到上万份申请,而冷门学科想要收到几十份申请都很困难。在招生过程中,部分重点高校的冷门学科和弱势学科可能会借助院校优势,吸引到一些优秀生源。

从导师角度说,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则更加多元化,既会因为所属高校、学科而产生不同心态,也会因为个人利益、情感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取舍。部分导师与优秀本科生在高年级阶段已经有了良好合作。如果学生在推免时选择报外校,虽然自身可能进入更好的学术平台,但同时也意味着导师失去和心仪学生继续合作的机会,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损失。

推免生招录的本质是高校、学科、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多重博弈。来自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研究生院、学科、导师和学生有着不同的处境和博弈态度。在此过程中,部分高校、学科为招收更优秀的生源,有可能会对本校推免生采取各种限制性措施。这些限制性措施中,有些是柔性的引导,但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限制,不利于保障学生基本权利。

比如,有些高校要求学生表态一定会报本校,否则就会“打擦边球”,把推免机会给到条件相近又愿意承诺报考本校的学生。在笔者看来,在这方面高校和学科必须掌握一个底线原则,任何政策必须符合现有高校推免规定和政策。

从学生角度说,推免选择报外校还是本校各有利弊,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申请目标权衡机会和风险,并作出适合自己的决策。各高校和学科应在现有规则下做好选拔工作,避免为了满足自身的招生诉求,做出各种违规和“打擦边球”的行为,要充分保障学生的自由选择权。高校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学生,但不应该在现有规则之外增加不合规的限制性条款。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