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夏誉宁(南京师范大学)
一个月前,东北女孩徐状状,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她考研8次失败8次的成绩单,引发了全网热议。有人赞扬她的毅力,有人批评她不是考研的料,早该放弃。4月24日,《人物》公众号推送了徐状状的访谈文章。她讲述为考研奋战的岁月,让我们重新审视她和她的故事。
徐状状说,她尝试考研的由头来自她想迈入喜欢的电视剧行业。而她不断面对失败又不断尝试的动力来自于她的坚信——“考研对于我来说,它更像是一块糖,特别是现实让人感到不舒服时,这块糖的甜度越来越高。”她的困惑其实是我们生活在这一时代中所有年轻人的困惑,“如果我考上研,我的生活是否能变得更好?”
徐状状的考研经历仍是一个关于内卷与焦虑的命题。21岁至30岁,在这自由的、探索的十年里,徐状状被她行程表的第一顺位考研给困住了。就像在巴克曼《焦虑的人》一书中写到的,所有角色都因为某件自身无法改变的事,被囚禁在人生过去的某一阶段里,出不去,也不能前进。
“‘重新开始’这四个字像是具有无比强大的魔力,太轻易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未知的,新鲜的,能触手可及的世界。”徐状状“重新开始”了7次,直到连她一开始想要的那个世界都改变了——她一直报考的导师不再教授“电视剧创作”这一专业,而转向了新媒体方向。戏剧性的是,这就是徐状状一开始从事的职业。即便电视剧之梦破碎,徐状状还是满怀热忱地开始了第8次考研之旅。
由此看来,或许最初的梦想早已变质,转化为深深钉在脑海中的、善于伪装的执念。徐状状以青春为代价,宛如飞蛾扑火般一次次投身于由这执念燃起的大火之中。
内卷的尽头不会是“越来越卷”,而是学会放下。当我们不再卯足了劲儿扎向内卷的洪流中,终会柳暗花明,坐看云起。焦虑的尽头也不会是“愈加焦虑”,就像《焦虑的人》的结尾,焦虑的人们相互治愈,走出了他们的过去。徐状状最终也走出了考研,8年的冒险画上了句号,她幡然醒悟似地过上了工作自由、陪伴家人的理想生活。
我们难以评价考研是否值得8年的青春,因为无独有偶,两年前41岁的单良在他的第8次研究生考核中上岸。但是,我们都知道8年的青春有多么宝贵,例如“整顿职场”的雄心壮志,例如“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的热血沸腾。徐状状还是勇敢且幸运的,但并非我们每个人都有如此壮士断腕的勇气,不陷入自怨自艾的内耗中。
如果可以,希望每个人都能跳出执念的漩涡,重新看待自身的处境。因为青春宝贵,我们终要落地。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