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避免诈骗陷阱给大学生就业添堵

时间:2023-02-10 11:04:05       来源:今日科学


(资料图)

2月6日,四川省公安厅公布的一起案例引发关注。犯罪嫌疑人胡某某成立四川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伙同17人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和有培训需求的应聘人员,在求职平台上发布虚假高薪招聘信息,诈骗400余名求职大学生,涉案金额达131万元。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一些大学生渴望通过培训、考证等方式增强求职竞争力,或者寻求更多的实习工作机会。除了参与校内或当地人才市场举办的现场招聘会和相关就业指导以外,线上求职网站、相应软件也成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求职渠道的多样性,加之有些大学生防范意识薄弱,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风险点。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断翻新作案手法,令人防不胜防。

据公安部门梳理,有的以“高收入、高回报、免费培训”为诱饵,设计招聘诈骗类陷阱;有的用培训贷、传销类陷阱,诱骗强迫大学生贷款或参与刷单、传销等非法活动;还有的黑中介与不法企业串联,骗取报名费、体检费、押金等。这些诈骗手段之所以屡屡得逞,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以及求职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弱点。这些诈骗陷阱如果在就业市场上长期存在,着实害人不浅。特别是大学生,除了金钱损失外,很容易身心受到伤害打击,对就业失去信心,甚至承担法律责任、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

从各地已经发生的就业诈骗案例来看,虽然执法、司法部门不断加大监督惩处力度,但是陷阱依然存在于很多隐秘的角落。例如,在网络平台,由于网站监管系统还存在明显的漏洞甚至缺陷,技术被异化为“骗术”的事件屡有发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企业的责任。提供培训、求职信息的网络平台和企业,首先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担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相关企业如果未履行风险控制责任致使群众受骗的,将被依法追究责任。因此,就业信息平台和企业在招聘高峰期尤其要加强信息排查,提高平台公信力。

对正处于求职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来说,避免被陷阱套住,增强防范意识是最直接有效的防范方法。从现实案例来看,诈骗陷阱可能存在于就业路上的各个环节。骗取应聘者“好处费”、无故延长试用期、在试用期内不缴纳社保只发放低廉的实习费用等,都利用了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缺乏信息甄别能力以及维权意识不强的劣势。因此,大学生求职首先要学会分辨招聘信息和相关公司的真实性,不可轻信社会上和网络上的培训、求职信息。在网络上求职,一定要去正规大型网站。

虽然当下的就业形势仍比较紧张,但求职路上没有捷径,还需放平心态、稳扎稳打。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大学生一定要基于自身的能力水平做合理规划、恰当取舍,切莫跟风参与不必要的培训和实习。所有的诈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骗取钱财。在求职路上,遇到与缴纳费用相关的要求,大学生切记要三思而行,多向老师、家长征求意见,警惕求职的迫切心情被不法分子利用。

目前,各地政府和学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想方设法为毕业生顺利走入职场保驾护航。因此,应该把大学生就业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列入关注范畴,予以积极化解应对。保障求职信息安全是拦截诈骗陷阱的“防火墙”。在技术的加持下,各地各校可通过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塑,构建信息化就业服务新模式,推动构建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参与的就业服务共同治理机制。当可靠的培训就业信息触手可及,诈骗陷阱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及时的权益保护和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路上的强大后盾。提高大学生就业防范意识和能力,还有赖于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3年,很多高校的线上就业指导体系逐步完善。这为更加精准、个性、及时的就业指导打下了良好基础。相信高校秉承“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原则,加强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学生一定能够在就业过程中磨炼自我,找到一展才华的舞台。

来源:中国教育报 钟焦平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就业服务 网络平台 比较紧张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