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亚明(1906—1996),江苏丹阳人,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中国高等教育界代表性人物,曾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为吉林大学重要奠基人。
————————————
1978年夏天,全国科学大会已经开过,真理标准问题也充分讨论过,知识界洋溢着一股东风。“文革”中遭受迫害的教育家匡亚明已经回到南京大学,出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复职之后的匡亚明,将工作重点放在“择师”上,这一点可以说在新时代高校校长里独树一帜,使得南京大学重振雄风,为其后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择师上,匡亚明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择了两个“右派”和一个“叛徒”。
(资料图)
就在这个夏天,山东大学教授殷孟伦、南京师范学院教授徐复和南京大学教授洪诚相约苏州参加学术会议,不约而同谈到他们的同门好友程千帆教授,此刻的程千帆养了18年猪,刚刚摘下“右派”的帽子,奉命“自愿退休,安度晚年”。3位教授深知程千帆的学术底蕴,为此愤愤不平,向刚刚恢复南京大学校长职位的匡亚明建议,将程千帆引荐到南京。匡亚明接信后慨然允诺:“这样的人才,别人不用我们要用。如果调动手续办不成,南大就包吃包住,一定要让他有用武之地。”受匡亚明委派,中文系教授叶子铭在大年初五赶到武汉东湖程千帆家中,诚邀他回母校任教。时年65岁的程千帆到南京大学上第一堂课时,匡亚明等一起前往听课,对其尊崇备至,并要求教职工一概称呼先生“千帆教授”。程千帆在匡亚明逝世前去探望时,对匡亚明夫人说:“是匡老给了我20年的学术生命,我终身感激他老人家。”程千帆加盟南京大学,可以说把南京大学中文系提高了几个段位。
另一位“右派”就是张月超。张月超的经历比程千帆复杂得多,他在民国时期曾担任行政院秘书,张月超先联系了南京师范大学,时任党委书记杨巩看了张月超的材料,不敢聘任。匡亚明了解实情后认为张月超有真才实学,批示:“一并聘任。”张月超来南京大学后开设的第一门课是“西方文论”,即使在大教室上课也每每人满为患,因为还有其他系和外校的师生赶来“蹭课”。其中,就有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过来蹭课。据当时的南京大学学生龚放回忆,这位南师大教师是他的高中同学,每周二请他为之占座。这位教师还发过几次牢骚:“本来张先生可以成为我们南师的教授的……现在倒好,归了你们南大,南师中文、外文系好多老师只好从宁海路赶到你们这里听课。”
匡亚明聘请程千帆和张月超两位“右派”,是慧眼识珠于风尘之中,而选用“叛徒”陈白尘,就不仅仅是慧眼识珠,还要有足够的胆量。
陈白尘是《人民文学》原主编、著名剧作家,20世纪30年代就投身革命,但是在“文革”中被诬为“叛徒”,当时上级对陈白尘还没有明确结论。匡亚明到教育部受命复出,在回南京之前,找到这位老战友、老朋友,诚恳相邀:“跟我南下吧,南大正缺少一个中文系主任呢。”陈白尘于是南下出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但是只干一届,从此开创了南京大学几十年中文系主任只任一届的不成文制度,这一举措深得人心,促进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的蓬勃发展。
匡亚明与陈白尘平时接触并不多,却很默契。一次匡亚明到医院病房看望陈白尘,事先也没通知。见面,握手,致意,入座,匡亚明便开始问长问短。陈白尘竟不予应答,只是默坐。匡亚明于是也就默坐,再起身,握手,道别,离去。虽然自始至终两人几乎没有语言交流,但是整个过程自然、平和,没有丝毫的勉强、尴尬。当时在场的人回忆,“也许只有陈白尘这样的教师才会给领导冷遇,而只有匡亚明这样的领导才能接受教师的冷遇。所以,虽然是默然无语的场面,却让人深感二位老人的心心相印”。陈白尘曾深有感慨地说:“我这个知识分子的政策,本来是不归南京大学来落实的。我不是诸葛亮,但是匡校长他却‘三顾茅庐’,我被匡校长的精神感动了,才决定来南大的。”
匡亚明除了聘任陈白尘担任系主任,延揽程千帆、张月超等学者加盟助阵,外加当时在校的陈中凡、陈瘦竹、钱南扬、赵瑞蕻等老先生术有专攻,遐迩闻名,周勋初、吴新雷、郭惟森、叶子铭、董健、包忠文、许惟贤等正值盛年,声誉鹊起,都是一时之选,南京大学中文系可谓贤才云集,从此成为汉语言文学界公认的学术重镇。
匡亚明深谙教育规律,是爱护和尊重人才的教育家。他说:“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这与梅贻琦的“大学乃大师之谓也”一脉相承。或许教育没有太多的秘诀,只是一些常识,大教育家们的共同经历似乎都在印证这一点……
来源:中国教师报 林秋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