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黄楚雯(广西大学)
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通知称,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完成审批流程获得许可后方能进行。此外,通知还强调了馆方对于讲解活动的监管和管理责任,包括讲解内容要求准确、客观地传递历史文化知识,避免夸大和虚假的描述,讲解的形式要求有序、规范,避免影响其他观众的参观体验。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博物馆热”,尤其是当下暑期来临,博物馆成为了许多人的“暑期好去处”。参观博物馆的人多了,自然对于讲解的需求有所攀升。出于博物馆官方提供的讲解服务资源较少且价格较高的原因,一些人抓住博物馆讲解供不应求的境况,私办起了讲解业务;还有一些网络平台的文博内容自媒体创作者,直接在博物馆、美术馆现场进行直播,为不能线下参观的观众们提供讲解服务。这些“编外”讲解服务的出现固然满足了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知识的需求,有利于扩大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度和知名度,进而有利于提升国人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但是,在这其中也不乏很多为了博流量、博眼球,纯纯为了商业目的的人“滥竽充数”。他们有的人篡改历史、捏造出不符合史实的猎奇故事,扭曲历史人物,只为通过曲折的情节和反差大的人物来吸引眼球。这是对历史的极大不尊重,容易歪曲他人对历史的认知,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古朴庄重的博物馆也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来让游客沉浸式体会历史的厚重感,而鱼龙混杂、吵吵嚷嚷的各路讲解却让肃穆的博物馆变成了喧闹的“菜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游客的参观体验,也是对历史文化积淀的亵渎。
基于以上的博物馆讲解乱象,国家博物馆发布的此番通知让许多人拍手叫好。此次对讲解活动的规范,既是还给了公众一个良好的参观体验,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保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出现讲解活动乱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大众对本国历史文化旺盛的求知欲,和相对滞后的博物馆服务之间的矛盾。除了出台相关的整顿措施,加强对博物馆日常管理的规范,治本之策还需要博物馆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
一方面,博物馆可以线下扩充讲解服务团队,满足日益增长的博物馆参观需求。同时积极采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通过无线导游讲解器、人工智能讲解等方式扩大受众面。另一方面,博物馆也要积极拥抱短视频、线上直播等信息传播新形式,入驻互联网平台,为线上受众提供官方、权威的讲解服务。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内容上多下功夫,不仅是要在讲解内容上以尊重史实为前提,把历史文化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有趣,也要通过形式创新,如采用多媒体技术、全息投影技术、CG动画技术等吸引公众的眼球,让普通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喜欢听,喜欢看。
博物馆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民族的共有宝贵遗产,不应该成为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应通过优质的服务,让其以更“接地气”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让文物“火”起来之后,还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在这一方面,博物馆等文博单位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