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近年来中国淋巴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淋巴瘤有何特点?诊断难在哪?治疗手段如何?2023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上海市同济医院副院长梁爱斌教授对淋巴瘤最新的防治策略作了解读。
梁爱斌提出,提升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的精确性,善于应用创新疗法,以及完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全病程管理,是淋巴瘤防治亟待关注的三件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无症状,淋巴瘤经常难以诊断
根据世卫组织的分类,淋巴瘤实际上是70多种不同亚型的“淋巴瘤家族”的统称。《柳叶刀》2018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38.3%,相比日本和美国的57.3%、68.1%,仍存在明显差距。
“这几年淋巴瘤的发病率上升,10万人中约有7到8例淋巴瘤患者。淋巴瘤在中国男性高发肿瘤中排第7,在女性高发肿瘤中排第8左右。”梁爱斌说。
在专家看来,很多时候淋巴瘤难以诊断,因为许多淋巴瘤患者早期除了发烧之外,没有任何症状,血液等常规检查查不出异常,而且淋巴瘤涉及的器官较多,常常直到患者有其他明显症状时才能查出,很容易误诊、漏诊。
在淋巴瘤肿大或有很明确的症状情况下,淋巴瘤则能够快速诊断。梁爱斌说,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就是把存在于脖子或者腹股沟等位置的肿块进行病理活检,活检后便能确诊。
同时,淋巴瘤的主要症状和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淋巴结肿大。如果做检查时发现腹部、血管旁或者盆腔里面有深层淋巴结肿大,都要高度怀疑淋巴瘤。淋巴瘤还有三个常见的症状:低烧,体重减轻,盗汗。
大部分淋巴瘤的治疗效果较好
一旦确诊淋巴瘤,很多人觉得可能治不好了,精神大受打击。但在专家看来,大部分淋巴瘤的治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梁爱斌说,淋巴瘤类型众多,主要可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在中国,约90%都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约10%是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类也很多,国际上最新的分型有几十种,常见的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多的,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比例为35%-40%。
从治疗效果来看,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诊疗水平并不完全一致,在北上广等地,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已达60%~70%,但中国整体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40%。不同地区、医院和医疗中心达到同质化的淋巴瘤诊疗水平依赖于规范化诊治的推广,规范化诊治的推广则依赖于指南和共识的建立。
如何提升淋巴瘤患者五年生存率?
如何更好提升淋巴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十年生存率?
梁爱斌认为,首先,淋巴瘤治疗上应更加精准,根据患者不同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其次,对复发/难治的患者,要善于运用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单抗、双抗、ADC(抗体药物偶联物)等抗体药物,比如国内最新获批的一款新的ADC药物“优罗华”(维泊妥珠单抗)。此外还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以及免疫细胞治疗,最典型的就是在上海已经积累一定应用经验的CAR-T治疗等等,这些创新疗法都有助于提升疗效。
举例来说,2023年3月下旬,一名50岁的男性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入同济医院治疗,计划进行CAR-T治疗。梁爱斌说,因患者肿瘤负荷比较大,身体疼痛感明显。考虑到创新药靶向CD79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维泊妥珠单抗在该患者人群中有很充分的临床数据支撑,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治疗团队使用维泊妥珠单抗进行桥接治疗,患者疼痛感缓解,发烧症状消失,这就为后续CAR-T治疗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第三,淋巴瘤异质性高,亚型众多,除了加强对创新疗法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淋巴瘤的规范化诊疗和患者全病程管理,使患者获益最大化。比如,建立临床管理专家共识是其中关键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