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一鱼万金”回归百姓餐桌需持久生态保护

时间:2023-01-30 09:05:52       来源:今日科学


(资料图)

近日,浙江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渔民王明明在朋友圈晒出喜讯,当天捕获一条体长67厘米、重达4.8斤的野生大黄鱼,并以2.66万元的价格售出。王师傅高兴地说,“没想到春节第一网就捕到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今年绝对是个好兆头。”

物以稀为贵,供求严重失衡难免会导致大幅溢价。不论是“一斤能买一套房”的鱼胶,还是4.8斤野生大黄鱼卖出2.66万元的价格,在等级化、差异化的意义金字塔里,稀缺的、珍贵的商品占据了高端位置。渔民捕获大的野生大黄鱼,一点都不愁卖,通常都是价高者得之,“一鱼万金”只是一个缩影。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一些人更加讲究吃了,对于食物的新鲜和稀有,他们很上心。吃什么东西不仅彰显一个人的经济实力,也隐伏着他的文化格调与生活品位。与养殖大黄鱼相比,野生大黄鱼的价格要高得多,为什么呢?在人为建构的“意义之网”里,野生大黄鱼风味更佳、更有养生功效。此外,吃一般人吃不到、吃不起的野生大黄鱼,成为一件脸上有光的事情;炫耀性、攀比性的符号消费,也让野生大黄鱼身价倍增。

越少越贵,越大越贵,野生大黄鱼一般一年只能长七八两,4.8斤的野生大黄鱼实属罕见,从而导致“一鱼万金”的上演。实际上,数十年之前,野生大黄鱼在东海是十分常见的海鲜,每年都能形成渔汛。一网捕获数吨野生大黄鱼的壮观场景,是不少老渔民的珍贵记忆。可是,过度捕捞导致野生大黄鱼的产量逐年锐减,产生了“价格上涨—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更稀缺—价格更高”的恶性循环,野生大黄鱼一度难觅踪迹。

伴随着环保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近年来的增殖放流,野生大黄鱼的身影开始更多地出现。从野生大黄鱼曾经是东部沿海地区居民的常见食材,一度泛滥到扔到田地里当肥料,到后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为“极危”物种,再到渔民越来越多地捕获到野生大黄鱼,野生大黄鱼生存生态的变化,生动鲜活地说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有恪守“猎杀不绝”的传统,只有秉承规则意识与边界精神,渔民才能持久地享受大自然对于我们人类的馈赠。如果渔民功利、短视地过度捕捞,终究会自食苦果。

野生大黄鱼越来越多地出现,彰显了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的成果。“一鱼万金”固然让渔民享受了丰收的喜悦,却也提醒和警示人们要多一些忧患意识。除了禁渔期的“紧箍咒”,渔民也要多些历史思维和长远眼光,给一些体格不大、分量不足的渔业资源“网开一面”。

生态修复并非易事,能够捕获4.8斤的野生大黄鱼是一件幸事。只有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野生大黄鱼才有可能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

来源:北京青年报 杨朝清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生态保护 生动鲜活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