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速递!对高校法治建设可以多几分信心和耐心

时间:2022-12-31 09:03:13       来源:今日科学


(资料图片)

12月29日,所谓南京大学女生致孕事件终有官方定论。今年10月,微博账号“萌心涌动NJU”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举报南京大学某学工教师曾致自己怀孕等不端行为,轰动一时。11月10日该账号曾贴出了一份手写声明,账号注册人的母亲道歉说孩子确实曾是南大学生,但是一名男生,自高中起长期失眠,后患上双向障碍等疾病,他在南大时因违反校规未能评奖便心生不满,故合成图片编造故事,请网友予以谅解。

这项自爆可谓让人大跌眼镜,大多数网民也接受了事件的反转。不过,南大官方仍进行了耐心调查,并发布公告称,公安机关和学校分别进行了独立调查,结论和当事人王某某母亲承认的内容基本一致。

仔细推敲最初的原始举报,就可发现不少漏洞。例如,举报材料只能表明有过一个人去做孕检,而不能说明其他人际关系,但这些材料的确比起那些纯文字指控丰富了不少,还提供了微信对话和匿名身份证件截图,以及要求人工流产的匿名病历,欺骗性更强,难怪不少网民一度相信并为之愤怒。

曾经给出的信任有多大,真相反转后给人泼的冷水就有多大。这个荒诞案例再次让人感到:在这个信息充溢又芜杂的当代社会中,大众固然应该关切一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围观是一种力量,但与此同时,辨别力和定力也非常重要。一分话需要一分证据支持,一分怒火需要一分事实支撑。互联网世界不缺爆棚的正义感,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却一如既往的珍贵,声讨应当建立在真相基础上。迟到的正义固然是打折的,但在真相未明前就登台的“正义”更难言合适。

虽说此前就全国范围看,未必没有包庇之类的事情,但目前教育部门和高校总体上普遍较为重视,受理举报和调查的机制也都比较畅通。此次,在网络举报人声称自己在美国,没有现身、没有披露真实姓名、没有提交确切证据前,南大就于舆情出现的次日第一时间就宣布成立专班进行调查。尽管一个半月前真相就已经以当事人自认的方式基本呈现,但该校仍然选择和公安机关协调,并进行了异地调查,不错失线索,既不包庇人也不冤枉人,有一种“事事有回应”的严肃态度。

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通报了多起学校人员包括院校领导由于违反师风师德标准而被严厉问责的案例。网民既不应简单听取一面之词,就认定案涉学校必然有“黑幕”,也无需因为担心学生求告无门,就在事实未明前赶紧帮着吆喝,并贬低案涉学校乃至所有学校都是“一片黑”。

真相大白之际,想来南大及相关教师的心中虽然释下了负担,却不会有什么胜利的喜悦。公安机关已经表示会根据造谣者的精神状态予以司法鉴定,并判断其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诸多网民亦在为此反转发声,这是对真相的尊重。

个案已了,但涉及高校的舆情不会终结,这桩案情的波折仍然值得咀嚼。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与舆论共生。舆论如何流动,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倘若我们不希望学校教师们因此事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丧失原则、千方百计不去触怒“不好惹”的学生,那我们也需要惩过扶正,既敢于在事实基础上怒斥不义,也能在事实面前持正持公。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缪因知(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公安机关 一个半月 小心谨慎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