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 >

全球快资讯丨“不明专家”再少些,“权威解读”再多些

时间:2022-12-24 10:05:08       来源:今日科学


【资料图】

周梓涵(南京师范大学)

还未“阳”怎么预防?怎么买到合适的药?怎么合理吃药?“阳”了以后饮食上怎么注意?家里有孕妇、老人和孩子的要格外留心什么?爆火的偏方可不可信?近日,民众对此类问题充满关切,然而一看手机,却发现网络世界众声喧哗,信息纷繁复杂,各平台、各媒体、各博主似乎都在分享“专家”的建议,然而,他们彼此间不仅存在一定矛盾,甚至有同一信息源“前后不一”的情况。

到底该信什么?部分民众决定跟着专家走,不料仍然落入谣言的陷阱。一段朋友圈疯转的“张文宏医生”录音被证实是伪造的,该录音中不仅有与张文宏医生以往观点相违背的建议,甚至还有“带货”嫌疑,鼓励大家去“熏艾煮白醋”。假冒知名医学专家,利用大众关切趁机推销产品,企图发“国难财”,不仅散播虚假信息愚弄大众,还会降低大众对真正医学界权威人士的信任程度,阻碍真实信息的传播,严重影响到网络信息环境,此类行为必将得到严惩。

除了以“谋利”为目的的恶劣行径,部分博主为蹭热度,转载甚至洗稿其他文章时不经核实,随便冠以“专家”名头,亦造成网上“不明专家”泛滥。网友出于“病急乱投医”的心理,往往不会去核实博主口中的“专家”是否确有其人,看到多个博主有类似的建议,甚至会照做并转载,造成了谣言的传播扩散。博主从中收获了热度,“专家”一词更是成为骗取信任的“万金油”。

民众上网获取信息,原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对策,却在各路专家的海量信息中感到晕头转向,最终一无所获,甚至对网络空间产生心灰意凉之感,对一切网络信息持怀疑态度。

针对网络“不明专家”频出的乱象,主流媒体应履行其社会职能,利用群众信任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多平台及时发布“权威解读”,一次性回应大众关切,并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增补。

“权威解读”的发布有两个切忌。其一,应避免“前后不一”的情况,尽量选取权威专家在公开场合所发表的言论,交代清楚姓名职称,增强可信度。若疏于核查,后续辟谣修改,不仅会错误地推动不实信息的传播,而且导致“权威解读”这一重要屏障面临失守,公众意识到这其中也有“反转”,也有“受蒙蔽”的可能,如何再去相信它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其二,应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避免术语堆砌、找不着重点。部分媒体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权威解读”时,直接截图文字版,以一秒一张的速度掠过,大众要一点一点暂停细看,评论区吐槽“这是生怕我看清楚”,如此方式显然不够便民、不够简洁,是不可取的。媒体应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以取得最佳传播效果为目标,避免在内容上设置理解门槛、在排版上模糊重点。

“辟谣速度赶不上谣言传播速度”在近期尤为明显,耸人听闻的不实消息疯狂传播,权威辟谣无人问津,网络信息环境面临重大挑战。笔者认为,除了主流媒体做好事实核查,发布“权威解读”,从根本上还应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培养起大众审慎甄别、谨慎转发的习惯,掐断“谣言”蔓生的介质;鼓励大众比对多方消息源,多参考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让真实可信的消息被更多人看到。同时,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网络上的发言也应多加思考,切勿为博眼球、带货做出有违良知、威胁他人生命安全之事。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标签: 主流媒体 一点一点 网络世界

消息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