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近日,《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合肥将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冲击多个更高目标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合肥最闪亮的城市名片。迈入“十四五”,合肥科技创新将追求多个更高目标。《规划》提出,全市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稳步提升,其中,全市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突破12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2%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达3.8%左右,稳居全国前列。
同时,合肥科技创新将冲击“1158”目标任务,即到2025年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0户,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00家,科技成果转化5000项,全社会研发投入中,企业投入占比达到80%以上。
《规划》明确,合肥将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到2035年,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原始创新策源地已经形成、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经建成,全球科创新枢纽和科创名城基本建成,综合创新能力跃居世界前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时期,合肥将继续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推动设施建设与交叉前沿研究深度融合。同时,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滨湖科学城,积极创建国家级科学城。
打造创新企业集群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的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合肥将通过多种举措,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健全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极具竞争力的创新企业集群。
其中,为了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合肥将加强高新技术企业梯队培育,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扶持体系,实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培育链条,促进形成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
同时,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工作,年均入库3000户以上。到2025年,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0户。建立高成长种子企业、潜在瞪羚企业、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5个梯队的高成长企业培育库,每年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的企业入库,对入库企业按年度实施动态管理,给予企业研发经费补助、融资服务、基金联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十四五”期间,合肥将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机制,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办公室”。
根据《规划》,合肥将建立健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继续实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常态化开展网上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力争到2025年全市吸纳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每年就地转化科技成果3000项,其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1000项左右;每年打造100个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方式,激发高校院所应用型成果研发转化积极性、实施“揭榜挂帅”加快成果转化、支持成果就地转化场景应用、探索成果沿途转化机制。其中,建立“场景创新促进中心”,每年支持和实施不低于100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支持企业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但尚未投入市场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试用。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中,合肥计划每年新增一批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力争实现中试基地(平台)重点产业全覆盖。同时,每年新增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不低于30家,培育国家级后备梯队不低于20家,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到100家,实现县(市)区、开发区全覆盖。谋划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集聚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打通大学与孵化平台、科技企业的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