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共同举办“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第三期)”视频签约会,标志着新一轮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的开始。京津冀三地将继续搭建基础研究交流平台,针对共同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持续深入开展实质性基础研究合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在三地的转化落地。
新一轮合作期内,京津冀三地合作将在三方面展开:一是继续深化协同,围绕重点领域和任务,采用统一组织、统一申请、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的模式,深入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工作;二是继续组织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促进三地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三是继续推动基础数据、专家、政策信息等科技资源共享,鼓励三地团队搭建互联互通平台,建立基础研究合作长效机制。
据介绍,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科技主管部门已先后签署了两期基础研究合作协议,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朋友圈”。
自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启动以来,三地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围绕“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资助项目100余项,部分项目成果已实现了应用。其中“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对华北白洋淀区面源污染输出强度与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在雄安新区的生态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京津冀地面沉降区轨道交通服役状态致灾机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大张高铁、雅万高铁等工程沿线地面沉降预测、评估及工程设计,以及京津城际铁路沿线典型沉降段整治工程中。
会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表示,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层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搭建交流平台,探索长效合作机制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模式,加快推进京津冀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发展。
天津市科技局党委书记毛劲松表示,天津市科技局将以此为契机,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与北京、河北一起,共同探索基础研究合作的新机制、新方法,共同推进三地科技创新工作的融合与交互,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河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龙奋杰表示,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的开展,对提升河北基础研究水平、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解决区域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体现了区域协同创新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