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本身就是著作权保护客体,而且人工智能生成物未来可能会成为著作权保护的新客体。”“司法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主导作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应用新技术、构筑新平台,构建大保护格局,强化全链条保护。”当前,版权保护领域既出现了“新客体”,也产生了“新课题”。
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人民网研究院版权保护新技术研究中心举行“增强版权意识,激发创新动能”主题研讨会,司法界、学术界、影视界、传媒界、互联网界、版权产业界专家聚焦解决版权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言献策。
先进技术助力司法保护,知识产权赋能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30周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将于6月1日起施行。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需要,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也是各行各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在致辞中表示,“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激励创新,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9年中国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为7.3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达7.39%。同年全国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各类案件48万余件,收结案增幅突破40%。
会上,结合司法审判实践,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冯刚发言谈道,司法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具有主导作用,互联网法院的网络审判模式已成为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有效司法方式。
人民网版权保护现已实现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在加强自身版权保护的同时,近年来积极进军新技术领域,为各行各业提供版权保护、内容风控服务。
2019年7月,人民在线推出人民版权平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一站式版权保护和管理平台,迄今已与多家机构达成深度合作。
2020年,人民版权平台正式接入北京互联网法院天平链电子证据平台,并且通过了国家网信办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成为首家实现版权存证、侵权监测、线上版权交易、司法维权全链条打通的媒体版权平台。
同在2019年7月,人民网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成立人民中科公司,致力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引擎创新平台,聚焦以音视频为核心的内容理解技术研发,服务内容风控等应用场景。
今年1月,人民网成立版权保护新技术研究中心,目的是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事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构建应用场景,集中各界智慧,整合多方资源,推介研究成果,倾注发展动能,为版权保护事业提供技术支撑、平台服务、研究成果、舆论支持。
“互联网法院全流程的线上司法、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为版权保护提供了坚强保障,更好地规范了版权秩序。”人民网法务部主任、版权保护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滕力发言说,清晰的判决标准也为版权纠纷当事人和解提供了赔偿标准与界限,减轻了法院在同类案件上的受理负担。
技术问题要靠技术解决。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四新在发言中提倡“运用新技术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随着技术发展,高精准度、反应迅速的监测力量能够实时取得大数据体量的侵权样本,同时通过电子证据保全方式、电子化流程,让先进技术赋能司法保护,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
版权保护客体不断增加,短视频侵权成“重灾区”
“新技术本身就是著作权保护客体,而且人工智能生成物未来可能会成为著作权保护的新客体。”冯刚展望说,“未来不仅人工智能技术方案本身可以申请专利,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成物也可能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知识产权法教研室主任万勇认为,版权权利范围不断扩展,版权保护客体也在不断增加。
万勇谈道,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对广播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作出了修改,通过对广播权作出“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公开传播或者转播作品”的新定义,把网络直播行为也纳入进来,以后网络主播未经许可翻唱、挂播他人作品,将落入权利人广播权的规制范围。
与会专家认为,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为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华策影视版权运营中心总经理杨波在发言中说,短视频侵权成为“重灾区”。著作权人创作的产品若无法获得有效保护,得不到合理收益,会导致创作的积极性下降。长远看,盗版的存在会缩短影视剧IP的生命周期,影响影视业工业化进程。
从视频传播源头看,滕力认为,一些平台上大量视频作品存在署名不清、权属不清的问题。在原创样品入库时,无法确定拍摄者。经多次创作、修改后的视频作品,权属也较难确定。一条视频经多次流转、加工之后,就很难对作品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授权判断,因此维权存在很大困难。
从视频传播平台看,“侵权主体五花八门,侵权视频从多个视频平台传出,有的存在多次转载情况。这反映一些视频平台版权管理混乱,给维权主体适当选取侵权主体进行维权工作带来了难度。”滕力说。
从视频监测技术看,“传统技术手段无法从海量短视频中发现侵权视频,传统搜索引擎对短视频平台基本无效,爬虫无法遍历采集全部数据,加之平台搜索数量限制和内容推荐算法制约,使侵权视频的发现变得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更加全面智能的采集技术,实现对平台的采集的全覆盖。”人民中科商业事业部总监刘雾霁在发言中分析道。
从维权取证成本看,“相较于图文静态快照取证,长视频取证数据量极大。整个视频证据包储量大,缺少压缩空间,在向法院平台传输时也费时费力,这是亟待攻克的技术问题。”滕力说,“为方便司法认可,长视频取证要全部录制整个视频,时间、财力成本很高。”
从取证技术发展看,“传统的公证、取证手段如果不采用时间戳、区块链等电子取证技术,就做不到对作品内容在范围、时间上的全覆盖。保存事实不完整,给应受法律保护的著作权人带来许多不便。”冯刚说。
“创新无限,但版权行为有法律边界。”唐维红表示,“无论是平台、行业还是个人,都应自觉接受法律约束。”
创新监测技术提升保护能力,整合行业力量实施系统治理
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知识产权审查和保护领域的应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构建大保护格局的一项“新基建”。
王四新认为,全面加强版权保护需要多方主体共同配合,打出一套“软硬兼施”的组合拳。“软”的方面是通过行业力量引导内容生产者不断创作高质量内容;“硬”的方面是让维权手段、监测手段、监测能力及时跟上现实发展,对整个行业定规立制。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媒体开启了精准传播和精细化管理时代。”
人民在线总经理董盟君介绍,人民版权平台通过对报、台、网、端的全媒体采集和处理,可以帮助各媒体对版权内容进行AI自动确权和智能侵权监测。
“通过版权确权为原创内容取得独立的权属证明,在侵权行为发生前设立好版权保护屏障,也为之后的司法梯度化服务提供必要证据链。”董盟君谈道,“针对视频版权保护领域的痛点,人民版权平台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打造了视频登记、原创比对与内容审核三大核心功能区,为音视频查重、原创识别、视频审核等多种业务场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刘雾霁介绍,人民中科视频侵权智能监测平台通过作者大数据平台对音视频网站的可疑侵权内容进行全面监测,对可疑视频进行切帧处理后可以得到关键帧的图像,再将关键帧的图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版权方预留的视频数据进行比对,如果发现所监测的可疑视频与版权方视频出现多帧高度相似,则监测平台会自动发出预警。
“用户可以通过平台对预警视频进行排查和确认,如果遇到难以界定的侵权行为还可以通过人工审核进行辅助。”刘雾霁说, “在全流程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人民中科视频侵权智能监测平台能够实现对互联网音视频平台绝大多数侵权内容的准确监测。”
王四新建议,构建优质互联网内容生产体系,用技术来维持优质主流内容生态,使优质的主流内容生态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坚持源头管控、专业管控,相关部门可及时颁布规范性文件来净化市场;影视业发展要提升工业化与技术水平,创新合作方式,以生产更多更好的网络影视作品。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坚持系统观念,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唐维红认为,对于媒体而言,则要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资源和平台,讲好知识产权故事,既要讲清道理,也要讲清法理,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杨文全、徐江旭)